绿色电生理
护航“心”健康
手术室里,不见厚重的铅衣,没有闪烁的X光屏幕,这一幕,正在改变房颤治疗的现状。
近日,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应用“零射线”全三维电脉冲房颤消融术(Pulsed Field Ablation, PFA),为一位房颤患者解除了“心头之患”。这标志着桂医二附院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正式迈入更安全、更精准的“绿色无辐射”时代。
陈叔(化名)今年60岁,身体瘦弱,近一年来房颤发作频繁,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慕名到二附院房颤门诊就诊。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林创标带领的电生理团队仔细评估病情,决定为其进行脉冲电场消融术。
传统的射频消融术在术中会依赖X射线透视辅助导管定位,患者和医护人员均暴露于电离辐射风险。长期辐射可能诱发潜在健康隐患,厚重的铅衣也给长时间手术的医生带来巨大体力负担。由于脉冲电场具备非热性和组织选择性,极大地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应用的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结合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实现了技术性突破:
1.“零射线”精准导航:ICE(心腔内超声)作为探路者为心脏绘制高精“北斗地图”,系统利用电磁场及心腔内电图信号,实时构建心脏三维模型,精准引导消融导管抵达病灶,全程无需X光辅助。
2.“电脉冲”选择性消融:释放超短时程、高强度的可控电脉冲,利用细胞膜电穿孔原理,选择性作用于心肌细胞,尤其对肺静脉前庭等关键区域效果显著,同时最大程度避免损伤邻近的食道、神经及血管等重要组织,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
3.高效快速,损伤更可控:脉冲能量作用时间极短,消融速度快,形成的损伤边界清晰,组织均质性好,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及长期成功率。
林创标表示,整个手术过程比预想的轻松得多,患者术后恢复也很快,也不用担心辐射伤害。在无射线下行脉冲消融术,能规避辐射风险,尤其对年轻患者、育龄期女性及需多次手术者意义重大,其次手术安全性显著提升,选择性消融大幅降低邻近组织并发症风险;患者体验更佳,手术时间有望缩短,术后不适感可能减轻;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加速,为尽快回归正常生活与工作创造条件。
成功开展‘零射线’房颤脉冲消融,标志着我院房颤治疗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心律失常介入技术向更安全、更精准、更绿色方向发展的里程碑。脉冲消融代表了房颤消融的重要未来方向。我们期待这项技术惠及更多患者,并结合AI等创新手段,引领“心”趋势,持续推动区域心律失常诊疗水平提升。
文:周国良
图:宣传科、心血管内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