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员,来壶热水!”
在外吃饭时
这句话是不是你的标配?
倒上滚烫的热水
把碗碟挨个淋一遍
看着升腾的热气
瞬间觉得安心值拉满
—— 嗯,这下细菌都被烫死了
可以放心干饭了!
但今天要给大家泼一盆“冷水”:你辛辛苦苦搞的“烫碗仪式”,可能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
来听听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从科学角度解释,这操作跟“给细菌洗了个温水澡”到底有什么区别。
先搞懂,消毒和灭菌不是一回事!
很多人觉得 “烫一下就是消毒”,其实连消毒的门都没摸着,更别说灭菌了。这俩词的区别,就像“打扫房间”和“房间终极清洁”。
消毒:相当于给房间做了次大扫除,扫掉了大部分垃圾(病原微生物),但可能还藏着几个 “顽固分子”(细菌芽孢)。咱们平时暴晒被子、酒精擦桌子,都属于消毒。
灭菌:那可是 “终极清洁”,连房间的墙角缝、抽屉底都不放过,要把所有 “垃圾” 连根拔起,达到完全无菌的状态。医院做手术用的器械,必须经过灭菌处理,这可是人命关天的“金标准”。
而咱们的热水烫碗,别说灭菌了,连合格的消毒都达不到,顶多算“给碗碟擦了把脸”。
三大硬伤!
热水烫碗为啥是“花架子”?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靠的是“温度、时间、介质”三大法宝,而热水烫碗在这三方面全是“青铜级操作”,根本没法打。
1、温度:刚烧开的水,倒碗里就“降温投降”了。
你以为刚烧开的100℃热水很厉害?太天真了!当滚烫的水倒进冰凉的碗碟里,就像夏天把冰淇淋放进保温杯——温度“断崖式下跌”,瞬间就降到 80℃以下。
而医院用的压力蒸汽灭菌,人家可是 “狠角色”:121℃的高温要持续 20-30 分钟,或者 134℃狂轰滥炸 4-12 分钟。这温度是怎么来的?靠的是密闭高压锅里的饱和蒸汽,可比常压下的沸水“暴躁”多了。你那点降温的热水,对细菌来说可能还挺舒服。
2、时间:几十秒的“速战速决”,细菌根本没在怕。
微生物的死亡是个“慢功夫”,得有足够的时间“熬”。比如常见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至少得在 60℃“蒸”20-30 分钟才会嗝屁;要是遇上破伤风杆菌芽孢这种“不死小强”,121℃的高温都得“烤”好几分钟才行。
可咱们烫碗呢?几十秒就搞定了,最多一分钟。这对细菌来说,就像夏天冲了个凉水澡,爽完该干嘛干嘛,连喷嚏都不会打一个。
3、介质:液态水vs饱和蒸汽,战斗力差了十条街。
你烫碗用的是液态水,而医院用的是饱和蒸汽。这俩的区别,就像用扇子扇风和用吹风机吹头发——效果天差地别。
饱和蒸汽的热能比同温度的液态水高得多,而且穿透力超强,能钻进器械的每一个缝隙、关节里,连“藏在犄角旮旯”的细菌都不放过。液态水就不行了,遇到碗碟的缝隙就“卡壳”,根本杀不干净。
为啥总觉得“有用”?心理作用太强大了!
虽然热水烫碗没啥实际消毒效果,但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其实是“心理安慰效应”在作祟。就像考试前拜孔子、转发锦鲤一样,这个仪式化的动作会让我们觉得 “我已经努力控制风险了”,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不过话说回来,热水也不是完全没用——它能冲掉碗碟表面的灰尘、残留的洗涤剂,还能祛除异味,算是个“简易清洁”操作。
划重点!
在外用餐怎么保证餐具卫生?
别再依赖热水烫碗了
这几招才是真管用!
01
选餐厅先看 “装备”
进餐厅别先看菜单,先瞅瞅有没有合规的热力消毒柜(比如红外线消毒柜)。这种设备能让餐具在120℃左右“蒸”15-20 分钟,基本能达到消毒效果,比你自己烫靠谱100倍。
要是遇到塑封包装的消毒餐具,先检查包装有没有破损,再摸一摸 —— 合格的应该是干爽的,要是又冷又湿,还带着水汽,那大概率是消毒不合格,没烘干就直接包装了。
02
先看 “脸” 再用碗
拿到餐具先仔细瞅一瞅、摸一摸。如果表面有油渍、污渍,或者摸起来滑溜溜的有油膜感,别犹豫,赶紧换!清洁是消毒的前提,连脸都没洗干净,再怎么消毒都是白搭。
饭前烫碗是个好习惯,体现了咱们对健康的重视,真正的安全是如消毒供应中心般严谨的清洗消毒流程,以及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以后在外吃饭,把烫碗的时间用来检查餐具、选对餐厅,比啥都强!
毕竟,吃嘛嘛香,身体倍棒最重要!
文:莫婷婷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