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下午,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团队接到一名七旬老人突发高热、血尿及双下肢无力的求救电话。因患者居住在无电梯的老旧步梯房,转运困难,急诊医生阳行平果断决定背老人下楼。经过医护团队高效配合,患者被迅速送往医院并开启绿色通道救治。整个过程展现了急诊人“生命至上,分秒必争”的信念与温暖的人文关怀。
  •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开展广西北部首例‘零射线’全三维电脉冲房颤消融术(PFA),标志着该院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迈入更安全、精准、绿色的新时代。该技术利用脉冲电场实现选择性心肌消融,结合ICE构建三维心脏模型,全程无需X光,避免辐射风险,减少并发症,提升手术效率与患者体验。适用于年轻、育龄及需多次手术患者,未来有望结合AI推动区域心脏诊疗发展。
  • 患者李姐因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周脓肿,由外院转入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团队通过超声/CT引导穿刺引流、经窦道肾镜清创等多模式微创手段成功治疗,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高风险和高创伤。该团队在重症胰腺炎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并已将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肝胆胰外科为医院重点学科,拥有梅铭惠、姚红兵等知名专家,在肝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和综合诊治方面处于区内先进水平。
  • 本文介绍了一种被忽视的咽喉“隐形杀手”——急性会厌炎。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可能在4-6小时内从轻微咽痛发展为窒息死亡。文章通过一例53岁男性患者的抢救过程,强调该病的严重性。会厌是咽喉的“守门神”,发炎肿胀后可迅速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典型症状包括剧烈喉咙痛、吞咽困难、声音含糊、呼吸困难和高热。高危人群包括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及生活习惯差的人。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文章还提供了预防建议和紧急处理方法,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可大幅提高治愈率。
  •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通过脊髓电刺激术(SCS)成功唤醒两名长期昏迷的高龄患者。该技术通过在颈髓C2-C4水平植入电极,刺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改善脑供血与代谢、调节神经递质、激活神经网络,从而促进意识恢复。手术具有微创、可调、多重获益等优点,最佳干预时间为伤后2-3个月。除昏迷促醒外,该技术还可用于治疗偏瘫、脊髓损伤、顽固性疼痛等疾病,展现了科技对生命尊严的守护。
  •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通过引入数字化康复工具,构建“临床诊疗+数字化康复”的闭环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术后功能恢复效果。该模式结合术前评估、精准手术与线上APP康复指导,实现居家训练规范化和医患沟通实时化。以滑雪运动员陈女士为例,其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和半月板修复术后,借助定制化的线上线下康复方案,恢复进度显著优于传统方式。数字化平台记录训练数据,帮助医生动态调整康复计划,提升康复效率与质量,为运动损伤患者提供科学高效的康复新路径。
  • 36岁的张先生因长期受重度头汗和中度手汗困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多方求医无果后,通过网络了解到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的吴云飞博士擅长手汗症治疗,遂前往就诊。吴博士为其制定了个性化微创手术方案,通过超清胸腔镜进行交感神经切断术,手术仅用20分钟,术后恢复迅速,次日即出院。张先生术后头部和手部干爽,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特地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吴云飞博士从事胸外科近二十年,经验丰富,擅长多种胸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
  • 2025年7月8日,桂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菁华志愿服务团走进广西龙胜县三门镇交其村,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与核科学知识科普活动。通过互动游戏、视频展示及手工制作等形式,向当地儿童普及核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与科学兴趣。活动旨在推动前沿科技知识和‘两弹一星’精神在乡村的传播,助力青少年成长与科学素养提升。
  • 2024年7月,桂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菁华志愿服务团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涵盖送医下基层、红色革命教育、健康服务等内容,通过义诊、健康宣教、慰问老人、儿童宣讲等形式,深入乡村一线,服务群众并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此次活动强化了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 本文围绕儿童是否需要进行包皮手术展开分析,介绍了正常包皮、包皮过长与包茎的区别及其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如尿路感染、排尿困难、阴茎发育异常等。指出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手术,只有在出现反复炎症或病理性包茎时才建议治疗。最佳手术年龄为7-12岁,现代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环切术和一次性包皮吻合器切割术。文章详细说明了术前准备、麻醉方式及术后护理要点,并提醒家长重视术后观察与随访,确保恢复顺利。最后推荐前往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
  •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标志着其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自治区卫健委组织专家组于5月27日至29日开展为期三天的现场评审,涵盖医院管理、党建、医疗质量、护理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专家组高度肯定了医院在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的成绩,同时也提出改进建议。此次通过复审是该院继2021年获评三甲后的再次认可,未来医院将继续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 2025年7月2日,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六塘镇开展“砥砺十载惠城乡 送医下基层暖民心”大型公益惠民活动。活动包括现场义诊、免费体检、专家坐诊、发放药品及健康宣教,并深入村民家中为行动不便者提供诊疗服务。同时,医院专家还为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此次活动切实为基层群众带来健康实惠,增强了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 2025年6月27日,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临桂区六塘镇罗塘村开展“砥砺十载惠城乡,送医基层暖民心”惠民义诊活动。多个科室专家为村民提供健康咨询、体检、慢病管理及免费检查服务,并普及健康知识与急救技能。此次活动是临桂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旨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全区域的健康照护网络,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能力。
  • 文章介绍了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针灸门诊的正式开诊,重点阐述了针灸可解决的常见病症,包括亚健康状态(如疲劳、失眠)、慢性病及其后遗症(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面瘫等),以及妇科、消化系统等病症。出诊专家张卉和陈鑫分别擅长针灸及针药结合治疗多种疾病。医院改善了中医科就医环境,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患者就诊。
  • 50多岁的文先生因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出现胆肠吻合口狭窄,两年来饱受折磨。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团队通过硬质胆道镜下微创手术,成功拆除残留缝线并清除结石,解决了这一难题。研究表明,不可吸收缝线是导致吻合口狭窄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解决方法需再次开腹手术,而该团队利用原引流管窦道进行手术,减轻患者痛苦且费用较低。科室自2019年起已成功解决多位患者的类似问题,并举办多次省级继教项目推广技术,标志着医院在复杂胆道疾病微创治疗领域达到区内领先水平。
  •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推出免费中药茶饮服务,旨在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中药茶饮又称‘中药代茶饮’,以单味或复方中药饮片为原料,具有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常见茶饮包括酸梅汤、菊花枸杞茶、健脾养颜茶和降脂减肥茶等,各具功效如清热解毒、护眼明目、健脾养颜及降脂减肥。但需注意禁忌人群,如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或特定疾病患者应慎用。科学应用中药茶饮需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结合个人体质与健康状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 近日,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通过单孔胸腔镜微创技术,为85岁高龄患者成功实施肺大疱切除术和胸膜固定术。患者因右肺巨型肺大疱合并喉癌气管切开,长期忍受胸管和气管切开带来的痛苦。手术团队克服了患者高龄、多种基础疾病等复杂情况,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此次手术体现了微创技术的核心价值,为高龄、高危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 文章讲述了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通过临床试验为患者李先生提供免费治疗的故事。李先生因肺腺癌接受检查后,入组某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项目,获得最新药物治疗及多项费用减免。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他的症状明显缓解。该临床试验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为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展现了医患同心、温暖守护的力量。桂医二附院推出【医患同行·温暖瞬间】专栏,记录这些感人瞬间,传递温情与希望。
  • 何晓松教授是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引进的高层次紧缺型人才,也是广西知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他擅长头颈肿瘤诊治、鼻内镜手术及鼾症治疗,对疑难重症有丰富经验。他曾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并多次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培养了12名研究生,且常年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何晓松教授每周一、周四上午出诊,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保障。
  • 文章讲述了吴女士因在非正规渠道购买无批号的‘除皱针’并自行注射,导致肉毒毒素中毒,出现口舌麻木、吞咽困难等症状。经过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肉毒毒素是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属于毒麻药品,需严格管控。文章提醒爱美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医生,拒绝来历不明的产品,并注意注射后的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 近日,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为乳腺癌患者实施了带蒂横形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TRAM)。该手术通过自体组织重建乳房,不仅彻底切除肿瘤,还恢复了自然乳房形态。手术由副主任医师王桂林主刀,利用患者腹部多余组织完成乳房再造,避免假体异物感,同时实现腹部塑形效果。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度极高。此外,医院乳甲外科团队强调关注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秉承‘治愈疾病,重塑人生’理念,提供全面、微创、精准的诊疗服务。TRAM手术适用于乳腺癌术后及不适合假体重建的患者,但存在手术时间长、恢复期较长等风险。
  • 随着气温升高,户外活动增多,蜱虫成为潜在威胁。近日,桂林一名6岁儿童因被蜱虫叮咬就医,医生提醒其危害严重。蜱虫常藏身草丛、灌木中,吸血时会分泌麻醉液,不易察觉。被叮咬后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如森林脑炎、莱姆病等,严重可致残或致命。发现蜱虫应避免硬拔或拍打,可用酒精涂抹使其松动,必要时就医。预防措施包括穿长袖衣物、检查全身及宠物清洁,提高警惕以确保安全。
  • 文章讲述了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家化产房通过专业服务和人文关怀,帮助一位曾经历严重产后大出血的产妇顺利生产二胎的故事。产妇在孕期充满焦虑,但在褚晓幸医生及其团队的悉心照顾下,逐渐建立信心。分娩过程中,医护团队全程陪伴,确保安全顺利生产。产后,医护人员继续提供细致关怀,让产妇倍感温暖。这一感人瞬间体现了医患同心的力量,并通过专栏记录传播正能量。
  • 近日,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桂北地区首例支架定位系统辅助下左主干开口病变精准介入手术。患者邓阿姨身患多种疾病,存在严重三支冠脉狭窄。团队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采用国内领先的新技术——冠脉开口支架定位系统,成功植入支架。此手术解决了左主干开口病变这一‘心脏介入手术雷区’的难题,标志着医院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领域迈入‘精准化治疗’阶段。未来,科室将继续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数据加载中...
合作机构
生活网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价格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建站服务 | 投稿